开战之初,黎笋、武元甲对华夏先打招呼再动武的外交政策,错误的认为这只是华夏政.府的军事讹诈,目的是逼使安南军队从柬埔寨撤军。
尽管华夏南方军区和西南军区在边境大军云集,但黎笋觉得这就跟苏联在华夏边境陈兵百万一样,只是牵制,而不会有真正的军事行动。
在黎笋想来,华夏方面必定要顾及苏联的态度!
亚洲当前的战略格局是“螳螂(安南)捕蝉(柬埔寨)黄雀(华夏)在后弹丸(苏联)在手”互相牵制,大家心照不宣。
加上进入4月份后安南的气候进入雨季,明显不利于作战行动。
因此,黎笋断定,华夏无论是基于经济改革建设的需要,还是出于对苏联的军事威胁,以及战场环境因素等方面的考虑,都不可能对安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。
即算华夏政.府叫得响,喊得热闹,也决定了这只能是一场短时间、浅近纵深、有限规模的有限战争。
时间短、纵深有限,位置偏北,对河内不会形成实质威胁,动摇不了黎笋侵占柬埔寨的决心。
华夏方面的着眼点应该是盯在安北,出兵惩越,对柬埔寨是一种战略上的呼应、牵制。安南当局和安南军方进行过反复的推演,结合当前的国际局势,推判华夏如果出兵,只能是速战速决。
不得不说,黎笋的战略决断是对的。因为历史上华夏军队的确是速战速决,打完就走。
只不过,这位安共中.央的主席打破脑壳也想不到有一只蝴蝶在轻轻振翅。
直到战争爆发,华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连克朔江、红河天险,把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强大的安南人民军打得满地找牙,而且压根就没摆出速战速决的态势,黎笋和武元甲才真正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
然而。安南人民军的绝大多数主力部队已经投入到了柬埔寨战场。如果这时候撤军将人民军主力抽调增援北部地区,不仅连柬埔寨这块到嘴的肥肉也得丢了,而且说不定会将华夏安南两国正在进行的边境局部战争,升级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。
也正是黎笋心存犹豫,没能适实地作出决策,才导致了安南人民军对北部战场没有增派援军。以为可以通过北部山区险恶地形先拖住华夏军队,等人民军主力将柬埔寨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,再回师北伐。收复失地。
正所谓一着失算,步步皆错。
柬埔寨革命军在看到华夏政.府终于对安南动武,而且打得安南人民军屁滚尿流,无不振奋莫名,各支游击队就跟打了鸡血似的,把入侵柬埔寨的安南侵略者牢牢地粘住没法抽身。
安南人民军此时在柬埔寨投入的部队,计有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