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意志观看演唱会的观众狂欢数小时。
这样的新闻也就在当地还有一些影响力,放到外面太多人根本就不当回事,概因杨以辰的演唱会如此精彩的时候,太多了。
对于举办演唱会的地方而言,这热闹只来了一次,可对于那些未曾观看过杨以辰演唱会但又关注他的人而言,这样的热闹,每年都要有十几次甚至几十次,以他开演唱会的高效,一个月能开十场,这得说是不同地方,他也没有连续开两场演唱会在一个地方的先例。
外面的人,每天看新闻,看了已经不止几十次了,每一次都是大篇幅的渲染,确实现场也有这个料可以写,要么是众星云集,要么是嘉宾大腕众多,最近基本上就是台下来观看他演唱会的明星人数剧增,每一次都会有媒体专门在台下搜索着明星脸,看看今晚的演唱会,又有多少明星是以观众粉丝的身份来到现场,观看一场视觉和听觉的饕餮盛宴。
那些通过网络、电视、报纸了解到这场演唱会的人,多数都是差不多的反应:“哎,这么精彩的演唱会,要是来我们这里办一场多好,我肯定要进到现场去看一场。”
不说抱憾终身吧,但至少会觉得这么精彩那么多人追捧的演唱会,自己应该去看一看,不然总觉得不能称之为辰仔的粉丝,不能算是一个娱乐的忠实观众。
每一场演唱会的结束,就跟每一部电影杨以辰的出色表演、每一张专辑的出彩一样,都能让他的名气提升一小块。这种提升也让很多同行只能是摇头苦笑,差距就是差距。自己就算做十场演唱会,效果可能都不如人家一场好。
第一场火爆。
第二场直到第十场。场场火爆,杨以辰在舞台上就像是充满电的战神,每一场演唱会都要折腾到四个小时左右,演唱几十首歌,一次就让大家听个够,一次就让所有人觉得自己票价花的值得。
他的欧洲巡回演唱会,成全了《飓风营救3》的宣传,在亚洲不必说,杨以辰这块牌子本身就够用。又是在冬京拍的,宣传肯定是不遗余力,效果也是最好;北美南美基本就是一体,南美的电影市场是依附北美市场,可以说包括澳大利亚在内,都基本跟北美市场一个步调,有两部的基础又有杨以辰的名号,加上铺天盖地真正好莱坞大片级别的宣传,让它拥有了跟暑期档所有大片相提并论的资格。得到的关注度也非常的高。
非洲不用考虑,主力宣传就是欧洲能不能成功,杨以辰用自己的演唱会来推动宣传,效果自不必说。每一场演唱会开始之前的十分钟入场后等候时间,场内的大屏幕上都会播放《飓风营救3》的片花和前两部的精彩画面,这样的宣传轰炸。首先现场都会知道这件事,其次媒体对演唱会进行宣传的时候就势必会带上这部电影。
不能算是千呼万唤始出来。但至少在华夏观众的眼中,这是华夏制造的一部好莱坞大片。比起暮光之城更为纯粹,能够在今年这么残酷拼杀的暑期档里,占据一席之地,每一个华夏电影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很骄傲,不说四处吹捧,谁要是敢说这部影片一个不字,肯定是群起攻之。
杨以辰在欧洲开了十场演唱会,整个世界巡演第一阶段欧洲篇就算是告一段落,演唱会和专辑相生相伴,十场演唱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演唱会所有收入加在一起,门票、周边、广告、赞助等等,总收入达到了七千万欧元,这里面还不包括场地和各方面的费用,只需要刨除掉兄弟集团自身的开销,就是演唱会的净收益,因为有专辑的各种数据统计着,媒体也就没有放过演唱会,顺手就给统计了,这一统计不要紧,数字一出来,直接就上了世界很多报纸的头版头条,有些还不是偏娱乐的报纸,而是非常严肃正统的时报、日报、晚报,竟然也都以杨以辰的演唱和专辑收入,作为头版头条来分析整个歌坛未来发展趋势。
都说唱片已死,歌坛摇摇欲坠,网络上你想要付费让观众听音乐,观众根本就不买账,做音乐的也需要吃饭,这是最基本的声粗法则,我们既然要音乐享受,就应该给它们生存的土壤,大家都不想要花钱听音乐,都觉得我不花钱反正也有人花钱,做音乐的也还是有,报着这样的心态,整个乐坛早晚要完。
这些论调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,可现在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这里,他杨以辰是特例这没错,可为什么他会是特例,为什么这样一个已经被大家觉得没有什么未来的市场,会有这么一个特例的存在。
英文专辑一个月销量,全球两千万张,周边海报和老唱片、卡带以及网络上的收费点播,这些零零总总加起来,也有几个亿,即便是其中有大量的制作发行宣传费用,杨以辰这一张专辑,仅仅销售一个月来看,兄弟集团收入超过一个亿美金,至于杨以辰收入多少,看兄弟集团下属唱片公司的分成比例,外加他作为大股东的身份,这张专辑他一个人肯定要拿走这一个亿的七八成,甚至更多。
赚钱,有这么容易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