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在反击志愿军的问题上,博茨曼有点犹豫。
当时,博茨曼手里只有两支部队可以调动,即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,而且这两支部队都有自己的战线,不能完全调动。至少到十一月三十日之前,第二步兵师与第七步兵师无法参战。
与之相比,黄峙博的兵力就显得要充足些了。
在已经动用了四个集团军的情况下,他手里还有三个集团军,除掉留在后面充当战略预备队的第二十四集团军之外,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。即便出于安全考虑,黄峙博得留下一个集团军,用来应付东线或者西线上的意外情况,特别是美军很有可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反击,他也能动用一个集团军来加强春川方向的进攻。这样一来,在第四十七集团军后面就还有两个集团军。
用有限的兵力去对付三个集团军,显然有点勉为其难。
题是,不打的话,志愿军就能巩固阵地。
以志愿军构筑防御阵地的速度,到十二月一日,至少能把防御纵深拓展五公里,做好应付联军全面反击的战略准备。
盯住春川打,肯定行不通。
博茨曼不得不在其他方向想办法,而且很快就发现了志愿军的问题。
得准确一点,还是志愿军后勤保障上的问题。
当时,志愿军打通了两条战略铁路线,分别从新义州到开城、以及从江界到元山,把每天运入朝鲜的物资总量提高到了十五万吨,足以支撑七个集团军作战,剩余的物资还能确保三百万朝鲜军民的日常消耗。
只是,这两条战略铁路线并不牢靠。
关键就在江界到元山的铁路线上,因为物资只能运送到元山,而无法直接送到前线部队手中。
如此一来,在作战物资的运输上,志愿军出现了问题。
当时,大部分作战物资都送往开城,运到元山的物资仅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使用。
也就是说,提供给朝鲜军民的物资几乎都送往元山。
题就在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