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小孩一看是个身穿呢子军装的大官,赶紧停下来,哆哆嗦嗦的说长官,爹娘在修路时都累死了,两个哥哥都当兵打鬼子去了。家里就我一个人了。”说完,继续埋头捶实土坑。
岳翰屏一愣,这小孩真可怜,赶忙问道孩子,吃饭没有?”
那个小孩诺诺的不做声,岳翰屏接着问你们的饭是政府管吗?”不跳字。
小孩摇摇头长官,都是我们自家带来的。我家里没人了,就依靠好心的乡亲们给我一口吃的。”岳翰屏心里一堵,眼泪眼眶里直打转。多好的百姓,为了抗战,无私无偿的为国家奉献。
“吃得饱吗?能不能吃上肉?”岳翰屏关切的问。
“长官,都是吃的红薯,没吃过大米。肉就更不用说了。”小孩诚实地说。他的脸上写满憧憬,仿佛能吃一碗大米饭就是最好的日子了。
岳翰屏眼泪再也控制不住,他掏出手帕,擦了擦眼睛。突然想起,早上还有一个没吃完的馒头,就放在兜里。急忙从兜里掏出一个白白的馒头,递给他,“来,孩子,拿着吃吧,吃了就有力气了。”
孩子眼睛一亮,可又不敢拿,惴惴不安的看着这个年轻又和气的长官。岳翰屏将馒头塞到他的手中,转身再次擦了擦眼睛。
孩子连忙不停的鞠躬,“谢谢长官谢谢长官”
岳翰屏喊了一声文卿,去告诉炊事班,就在路边支起几口大锅,多弄点肉,给护路的乡亲们做点肉汤,填填肚子。”
陶文卿一愣,岳翰屏恼怒的喝道傻站到搞啥子,快去安排。”
陶文卿赶紧去找炊事班长,安排熬肉汤的事。
岳翰屏站在公路边,望眼处,山峦重叠,群山逶迤。他的思绪飞回到1937年,滇缅公路修筑时的情景。
1937年底,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。这些人中,有大部分是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。
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支筑路大军,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,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,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,其它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,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:狗、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。在傣族地区,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。
由于施工任务紧急,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“先求通、后求好”的方针。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,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。
由于缺乏修路的重型机械,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,劳工们都是用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。在长达959.4公里的路段上,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,一段一段的修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