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龙都的大多数社区,邻里关系都是客气又疏离的,左邻右舍不过是面容熟悉的陌生人。一扇扇铁门将空间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小世界,大家都习惯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。一墙之隔的距离很近,近到有时可以听到隔壁夫妻间的呢喃、对门孩童的欢笑或啼哭、楼上老人家的方言碎碎念,然而邻居之间从来没有说过话,也叫不上名字。

    不过,仁济小区并不是这个样子。

    仁济小区不大,门牌号从一号开始只排到十七。居民们大都是从市中心同一片老城厢拆迁过来的,一起生活了几十年。老城厢的居住面积有限,家家户户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,邻里间算得上知根知底。

    此刻的仁济小区里,一位满头银发、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提着两个塑料袋,慢悠悠地朝小区门口的垃圾桶走去。

    一见她过来,旁边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阿姨立刻招呼道:“陈老师,你来倒垃圾啊,我帮你倒。”边说边主动去拿那个装着厨余垃圾的袋子。

    “不用不用,我自己来。”老太太避开热情的志愿者阿姨,自己上前破开垃圾袋,将厨余垃圾倒进湿垃圾桶里。老太太笑说,“我自己倒得动,不用麻烦你们。”

    “陈老师这么客气做啥啦。”志愿者阿姨说,“您帮我家孙女补习外语,这两天老师表扬她进步了,真要谢谢你。”

    老太太说:“我一个人闲着也是闲着,大家都是老邻居,互相帮忙是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倒完垃圾,老太太又慢悠悠一个人往家走去。她的步子迈得不快,却很稳,看得出身体很硬朗。

    路上碰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子,走过她身边礼貌地喊了一声:“陈老师好”。

    老太太笑道:“小芳好呀。”

    在她走后,剩下两个志愿者阿姨继续闲聊。

    “陈老师人老好的,我孙女去她那里学英文从来不肯收补课费,我们都不好意思了。”

    “只可惜她小孩在国外,老伴又走在她前头,现在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,没人照顾。大家做邻居的,能搭把手就搭把手。”

    看得出来,老太太人缘很好,很受人尊敬。

    苏离和“霍骁”坐在马路对面的露天咖啡馆,将小区门口的事看得一清二楚。如今霍骁的身体正由陈氏操控,不过陈氏所见所闻他都能感受到,甚至还能在脑海里直接和陈氏对话。

    母女两个血脉相连,陈氏一眼就认出那老太太就是自己女儿。她痴痴地看着那老太太一步一步走进居民楼里,直到再也瞧不见她的背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