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算了,磨刀不误砍柴工,先把徐霞客游记看了。”
【癸丑之三月晦,自宁海出西门。云散日朗,人意山光,俱有喜态。三十里,至梁隍山。闻此地於菟夹道,月伤数十人,遂止宿。
四月初一日早雨。行十五里......】
徐霞客游记第一篇是游天台山日记,本来只是为了写毕业论文,谁知道萧以云还真看进去了。
这一篇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徐霞客前后九天游览天台山的过程,对于天台山的著名景观,也或较详或较略地作了一一介绍和描述,是一种全景式的叙述描写。
虽无特别浓墨重彩之处,但看到“而雨后新霁,泉声山色,往复创变,翠丛中山鹃映发,令人攀历忘苦”,“荒草靡靡,山高风冽,草上结霜高寸许,而四山回映,琪花玉树,玲珑弥望”,“溪回山合,木石森丽,一转一奇,殊慊所望”,“石梁卧虹,飞瀑喷雪”,“寺前后多古杉,悉三人围,鹤巢于上,传声嘹呖,亦山中一清响也”,“循深潭而行,潭水澄碧,飞泉自上来注,为鸣玉涧。涧随山转,人随涧行。两旁山皆石骨,攒峦夹翠,涉目成赏”等等词句萧以云眼睛都亮了。
“天台山,我记得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中也有写到,但是只是短短的一句‘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’。
而他的入仕也是走了天台宗的路子,通过司马承祯的推荐进入了大唐官场。”
萧以云小声喃喃,天台山现在还是当年徐霞客流连的样貌吗?
几百年过去,那深山中还有寻道的儒释道吗?
还有那石梁飞瀑,能让徐霞客从上下左右远近各种不同的位置对它观察,又该是怎样的景色?
之前读过那些诗词,那些美景良辰的描写已经让萧以云觉得神往,人生过了二十多年,萧以云的世界还只有B市。
倒是萧易瑶天南地北的到处跑。
也是,人家才是一家人。
怨念这种东西似乎很难停下来。
萧以云自嘲的笑了笑,不过还要感谢萧易瑶选了一个语言文学专业,之前确实也觉得语言文学系好像学了也没什么用。
但是如果不是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,她估计很难去看那么多的书,读书使人明智这点无论是什么时代好像都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