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治热病,以饮之寒水,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处。身寒而止也。
凡治疗各种热病,应先给病人喝些清凉的饮料,以解里热之后,再进行针刺,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少些,居住于凉爽的地方,以解除表热,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。
热病先胸胁痛,手足躁,刺足少阳,补足太阴。病甚者为五十九刺。热病始手臂痛者,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。热病始于头首者,刺项太阳而汗出止。热病始于足胫者,刺足阳明而汗出止。热病先身重骨痛,耳聋好瞑,刺足少阴,病甚为五十九刺。热病先眩冒而热,胸胁满,刺足少阴、少阳。
热病先出现胸胁痛,手足躁动不安的,是邪在足少阳胆经,应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以泻阳分之邪,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以培补脾土,病重的就用“五十九刺”泻实热的方法(读注:指针刺五十九个穴位,但具体所指的穴位,历代医家观点不同)。热病先出现手臂痛的,是病在上而发于阳,刺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太阴肺经的腧穴,汗出则热止。热病开始发于头部的,是太阳为病,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的穴位,汗出则热止。热病先出现身体重、骨节痛、耳聋、昏倦嗜睡症状的,是发于少阴的热病,刺足少阴肾经的腧穴,病重的用“五十九刺”的方法。热病先出现头目眩晕、身体发热、胸胁胀满症状的,是病发于少阳,并将传入少阴,使阴阳枢机失常,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腧穴,使邪从枢转而外出。
太阳之脉,色荣颧骨,热病也。荣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时而已。与厥阴脉争见者,死期不过三日,其热病内连肾,少阳之脉色也。少阳之脉,色荣颊前,热病也。荣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时而已。与少阴脉争见者,死期不过三日。
太阳经脉之病,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,这是热病,若色泽尚未暗晦,病尚轻浅,至其当旺之时,可以得汗出而病愈。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,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,死期不过三日,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。少阳经脉之病,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,这是少阳经脉热病,若色泽尚未暗晦,是病邪尚浅,至其当旺之时,可以得汗出而病愈。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,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,死期不过三日,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。少阳经脉之病,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,这是少阳经脉热病,若色泽尚未暗晦,是病邪尚浅,至其当旺之时,可以得汗出而病愈。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,是母胜其子的死证,其死期不过三日。
热病气穴:三椎下间,主胸中热;四椎下间,主鬲中热;五椎下间,主肝热;六椎下间,主脾热;七椎下间,主肾热;荣在骶也,项上三椎陷者中也。
治疗热病的穴位:第三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热病,第四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热病,第五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肝热病,第六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脾热病,第七脊椎下方的穴位主治肾热病(读注:第4-7脊椎穴位,与后世所论不同),营血有热可刺尾骶骨处的穴位(长强穴),以及颈项上第三椎中央凹陷处的穴位(大椎穴)。
颊下逆颧为大瘕。下牙车为腹满。颧后为胁痛。颊上者,鬲上也。
诊察面部之色,可以推知腹部疾病,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,为有“大瘕泄”病;见赤色自颊下行至颊车穴的位置,为腹部胀满;赤色见于颧骨后侧,为胁痛;赤色见于颊上,为病在膈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