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,周怀瑾如愿的在上首帝王眼中看到了些许兴味之色。
他没有着急解释,他需要看一看朝堂之上对于出战倭国之事的态度。
他朝方才反驳他的文臣一拱手:“敢问陈侍郎,为何不可攻占倭国,仅仅因为倭国恭顺吗?”
陈侍郎一斜眼,表情不屑:“撮尔小国,弹丸之地又不通教化,即使我大封打下倭国又如何?蛮夷就是蛮夷,徒费我大封将士。”
周怀瑾:我承认我刚刚心里对你的意见大了点。
一旁的兵部尚书也忍不住插嘴:“陈侍郎说的有理,最重要的原因是,倭国四面环海,面积实在狭小,若是进攻有些困难,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。”
毕竟训练一支海军很费钱的。
上首的帝王依旧不置一词,只听着堂下群臣争执。
等他们争执的差不多了,他就稍一摆手。
裴余之的朝堂从不是某一个人的一言堂,他放权分权,也给了群臣最大的自由,充分让他们自由发挥意见。
无论多具有争议的朝政,一天之内必能解决。
他习惯先让众位朝臣发表意见,再将意见不同之人分成几派,互相辩驳,哪一方取得优胜,就采用哪一方的意见或观点,叫大家心服口服。
倘若裴余之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相左,便会亲自出来驳斥,其口舌之利宛如剑戟,可令所有人唯命是从,再无二心。
他不但拥有不凡的人格魅力,还深谙制衡之道,每有政令颁布,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,臂之使指,莫不制从。
如此一来,朝堂上的朝臣对裴余之更是心悦诚服,心中再无一丝疑问。
当然,每天争的脸红脖子粗的人中永远不包括几位亲王。